当前,我国企业可持续披露正在从上市公司向非上市公司扩展,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扩展,从定性要求向定量要求扩展,从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扩展。ESG评价相关人才匮乏、良莠不齐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披露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之一。日前,中国认证认可协会(CCAA)发布了《企业环境、社会与治理(ESG)评价师评价规范(第1版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评价规范》)。这个《评价规范》有哪些特点?《评价规范》的发布有助于解决哪些现实问题?成为ESG评价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?中国环境报专访了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继先、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刘轶芳。
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继先
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刘轶芳
中国环境报:日前,中国认证认可协会(CCAA)发布了《企业环境、社会与治理(ESG)评价师评价规范(第1版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评价规范》)。为何要制定这一《评价规范》?《评价规范》的出台有助于解决哪些现实问题?
黄继先:随着“双碳”战略的提出,ESG逐渐成为企业和广大投资者的关注焦点,政府层面也高度重视ESG工作,国资委、财政部等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作为指导。近日,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《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——基本准则(试行)》。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,综合考虑我国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披露能力,企业可持续披露将采取区分重点、试点先行、循序渐进、分步推进的策略,从上市公司向非上市公司扩展,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扩展,从定性要求向定量要求扩展,从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扩展。特别是在《基本准则(试行)》第四章披露要素中,强调了需披露“机构或者人员是否具备在执行、监督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战略、制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胜任能力”,对具体专业技能做出了明确规定,增加了治理人员的专业要求。随着可持续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,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,对ESG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。加强ESG专业人才能力建设至关重要。
刘轶芳:ESG领域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应对“漂绿”现象。许多企业缺乏真实、透明的数据支持,以夸大或误导的方式宣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,这不但影响了投资者的信任,也阻碍了真正负责任企业的健康发展。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,我们的ESG数据采信价值偏低,部分原因在于标准不统一、信息透明度不足,难以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充分认可。
当前,我们急需加强ESG专业人才的能力建设。拥有专业能力的ESG人才不仅能够有效识别和防范“漂绿”风险,确保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度,还能帮助企业提升数据质量,从而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任度和采信度。这种能力建设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,更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树立负责任、可持续形象的关键一步。
《评价规范》有助于实现对ESG专业人才能力水平进行社会化评价。这种评价方式是由市场进行检验的,这种模式符合我国当前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。评价的公开透明性和社会认可度,也将在行业内形成一股“重视真实能力、注重职业操守”的风气,使得ESG领域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。
中国环境报:《评价规范》特点和亮点主要有哪些?
黄继先:首先,《评价规范》权威性高、专业性强。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是国内权威的第三方人员评价机构,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能力,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;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专注于 ESG 领域相关研究,具备深厚的学术研究实力和专业知识储备。双方的合作确保了规范的权威性和专业性。
其次,公信力高、与国际接轨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/IEC17024标准《合格评定人员认证机构通用要求》是世界各国人员认证/注册机构公认的工作标准。依照这一标准要求,协会建立了人员评价方案,进一步保障证书的公信力、有效性。
第三,注重实践与持续教育,紧跟行业发展趋势。在证书有效期内,证书持有人需进行相应的专业实践,完成有关继续教育课程,方可保持证书持续有效。这就要求证书持有人保持专业能力,持续学习行业前沿知识与技能,不断适应行业发展需要。
中国环境报:目前,ESG评价师的工作薪酬如何?您如何看待ESG评价师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?
黄继先: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,围绕ESG也演化出了众多就业和发展方向。例如,ESG评价师可以在咨询公司中担任咨询师,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专业的ESG咨询服务;可以在评级机构中从事评级分析工作,参与评级模型的建立和完善,对企业的ESG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,给出准确的评级结果;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专业建议和支持;可以在非营利组织、研究机构等从事有关项目的研究与管理;也可在企业内部从事ESG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,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。
根据猎聘《ESG人才吸引力洞察报告2023》大数据显示,近一年ESG新发职位同比增长超60%,招聘平均年薪超31万。由此可见,ESG评价师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较为广阔。
总之,ESG评价师作为新兴的职业群体,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较为乐观。但同时,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,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。
中国环境报:如何更快成为合格的ESG评价师?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?
刘轶芳:要更快成为一名合格的 ESG 评价师,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:
知识储备方面,熟悉国际国内主流的 ESG 框架和标准,以及国内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准则。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,关注国家和地方关于环境保护、劳动权益、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,及时了解政府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推出的新政策和激励措施。同时,要拓宽跨学科知识储备。由于 ESG 涉及多个领域,需要学习环境科学、社会学、经济学、管理学等知识。
专业技能提升方面,要学习数据收集与分析技能,学会从多种渠道收集 ESG 数据,熟练掌握数据分析工具和软件,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和价值。要学习评估与建模技能,掌握不同的 ESG 评估方法,学习构建 ESG 评价模型。此外,还要具有沟通与报告撰写技能。
实践经验积累方面,要积极寻找机会参与企业或机构的 ESG 评价项目,通过实际操作积累经验。研究大量 ESG 案例,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。参加 ESG 相关的行业会议、研讨会、培训活动等,与同行、专家、企业代表等进行交流,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最佳实践,拓宽行业视野。
职业素养培养方面,要保持独立和客观的态度,在 ESG 评价过程中,避免受到利益相关方的不当影响,严格按照评价标准和程序进行操作。无论是面对来自企业的压力还是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,都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。
此外,还要培养道德和责任感。深刻理解 ESG 评价师工作的重要性,认识到自己的评价结果可能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、社会形象、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。要有强烈的道德意识,对自己的评价工作负责,维护行业的良好声誉。
中国环境报:当前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,如何培养更多ESG专业人才?未来大学或社会层面是否会有更多的培养机制?
刘轶芳:大学层面尤其是像中央财经大学这样的知名财经类院校,可以在ESG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列。具体来说:其一,设置专门的ESG相关课程或方向。如在环境经济学、金融学等专业中开设ESG管理、可持续发展、环境经济学、气候经济学等课程,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理论基础。其二,推动产学研结合。通过与企业、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合作,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,让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ESG信息披露的流程和标准。其三,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。由于ESG涉及环境、社会和治理多个维度,可以尝试在商学院、经济学院、法学院等多学院间进行联合培养,使学生具备多维度的视野和能力。
黄继先:专业机构可以推出ESG相关的培训与评价项目,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人群,提供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全方位培训,通过严格的考核和评价,颁发相应的证书,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及认可度。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制定内部培训计划,对员工进行 ESG 知识和技能的培训,提高员工的 ESG 意识和能力,为企业培养一批专业的 ESG 人才。行业协会、研究机构等组织可以定期举办 ESG 行业交流活动和研讨会,邀请专家学者、企业代表和专业人士分享经验和见解,为 ESG 人才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。还可以利用互联网,开发 ESG 在线学习平台,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,如课程视频、电子书籍、案例分析等,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,随时随地进行学习。